教養,是怎樣的東西呢?在讀過這本書之前,我認為所謂的教養應該是跟家教一定關係的名詞,因為小時候偶而都會聽到『不知道是哪家的孩子?真沒教養!』之類的話語。雖然說這樣子解釋也沒有什麼錯誤,不過很明顯的,作者想表達的教養不是這麼膚淺的外在評價就是。

  教養有如一陣風,你必須從被風吹動的樹葉中才能觀察到他的存在。以我的觀點來說,具有教養的人,如同春風化雨般的,會很自然的去影響週遭的人事物,並且是將使其向上提升的人們。用以前國文課學到的名詞來解釋的話,具有教養的人,應該就是所謂的知識份子吧。那群擁有著獨立思考、分析的理性能力、具備正確的歷史價值與生命的觀念。同時,又能將其用感性包容,藉以表達出屬於自己的東西的人們。雖然,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教養的存在,但是,卻能夠從擁有教養的人們中認識到這種特質的存在。

  接著,是教養的涵義,作者從相當多的觀點,去說明擁有教養的人,其所應有的素質。並且一邊說明教養所應該要有的,同時也一邊感嘆現在的環境中,台灣所沒有的。隨著一項一項缺失的列下來,話說的難聽一點,幾乎可以讓人感嘆台灣未來的主人們,已經沒有任何希望了吧。

  的確,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,關於教養的養成,環境給予的確蠻缺乏的。不過在國小剛入學的時候,老師的第一堂課,就是教導我們不管面對任何事情,都要養成『舉一反三』的習慣,甚至還略帶微笑的說:『如果你可以做到舉一反二,就已經相當了不起了,要是舉一反三的話,那就跟偉人沒兩樣了!』這句話對那時候的我來說,並沒有相當大的領悟,但是以現在的觀點來看,平常上課所學到的,能夠回應出一倍的事物就已經相當困難,更不用說是三倍的回應了。

  國中時候的導師,雖然常常會勸導我們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觀點。不過隨著眼界逐漸的擴展,我也逐漸認識到一件事實,很諷刺的,只有最聽話乖巧的學生,才拿的到最出色的成績。以現在大學的例子來說,更是讓人覺得悲慘吧。教授跟成年的大學生,理應能站在同個對等面,展開知識與智慧的應對,並且從中學習到自己所想要的東西才是。而不是單方面的老師將知識的薪火傳承給下一代,並期望未來他能夠好好的應用。畢竟,都活到這個歲數了,說實話,以專業學科的知識面來說,如果有心要自習也不是沒有辦法的事情。所以,上課就顯得有點喪失他所應有的意義。

  從此之後我就開始習慣走向與他人不同的道路,企圖對抗時代的潮流,做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。或許這樣的我,能夠稱為跨入教養領域的第一步吧。但是看過這本書之後,我很確定我還有相當多的事物需要學習或成長。不管是思考,或是學習方面,都還遠遠的不夠,各領域都還必須更加努力才行,並且把持著一句話: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怠。」朝著自己想要的目標,繼續努力邁進。

  他山之石的部分,則是在講述一些其他國家對於教養的養成的方式,或是成果。以我的觀點來說,日本與德國雖然擁有良好的制度跟典範的傳承,但是卻也因此過於僵化,會難以用『心』的態度,去對事情做理解跟分析。美國的制度則是過於鬆散,容易讓人在成長當中迷失方向,無所適從。不過這些都只是美中不足的小缺點罷了。以台灣來說,可以說是養成了一批不但是僵化思考,容易被人左右,而且連迷惘這種質疑的態度都不具備的標準暴民吧。台灣不管是家庭的家教,或是學校的教學,以致於社會的再教育,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。

  看著教養造成的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力,也讓我懷疑起一些事情。有句俗話說的很好:『絕對的權力,帶來了絕對的腐化。」從歷史中可以得知,不管是再有教養的人,也不能站在全人類的前面,在名為輿論的放大鏡下,持續的教化人們。而只能夠透過文字、語言的方式相互影響。這種傳播媒介,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夠便利也不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。在現在這個樣樣講求方便與效率的e時代,教養的沉淪,或許也是可預見的現實吧。我是認為,如果能夠順應網路的發展,將一些教養的因子散播在網路上,應該也是能夠有一些作為吧。總比,單純排斥網路的存在,而不嘗試將其影響以致於同化要好的多了。

  最後作者提到了不少自己在傳播教養上的例子,算是相當能夠讓人嘆為觀止吧。擇善而固執,並且在台灣能有踏出教化下一代的步伐,的確是相當可敬。也讓我感到稍微的忌妒。

  因為,在自我的視界中的交大,屬於教養部分的東西並不算多。但是,也是有些資源是能夠使用的,如浩然圖書館中豐富的藏書,以及一些藝文中心舉辦的展覽或是學藝活動。雖然以前的自己常常忽略,或是輕視這些資源的存在。但是從今以後,希望自己能夠繼續在思學平衡的境界下,繼續使豐富自己的心靈各個層面,做個具有教養的人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m1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